首页 > 趣闻 > 正文内容

深度强化学习在6G通信感系统中的波束优化方法解析

趣闻2025-05-27 11:45:31

一、基础问题:深度强化学习如何赋能6G波束优化?

在6G通信感知一体化(ISAC)系统中,波束优化需要同时满足通信速率、感知精度和能量效率等多目标约束,传统优化方法因依赖静态环境建模而难以应对动态信道变化。深度强化学习(DRL)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持续交互,能实时捕捉信道状态的非平稳特性,例如在毫米波频段中,DRL可动态调整波束的指向角度和宽度以补偿高频信号的高路径损耗。其核心思想是将波束优化转化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(MDP),其中状态空间包括信道增益、用户位置和干扰强度,动作空间为波束成形矩阵的相位加权参数,奖励函数则融合了通信SINR和感知CRLB(克拉美罗下界)的双重指标。

对比传统凸优化方法,DRL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:

  1. ??动态适应能力??:基于深度Q网络(DQN)的算法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响应信道突变,例如在用户移动速度达3km/h的场景下,通过在线学习机制更新波束扫描策略;
  2. ??非凸约束处理??:采用约束随机逐次凸逼近(CSSCA)方法,将非凸目标函数分解为可迭代求解的凸子问题,确保收敛至KKT点;
  3. ??多目标协同优化??:通过设计复合奖励函数,同时优化频谱效率(如达到1.2Tbps/Hz)和能量效率(提升30%以上)。

二、场景问题:DRL波束优化在哪些6G场景中实现突破?

1. 太赫兹通信中的硅超表面波束成形

在6G太赫兹频段(0.1-10THz)中,硅基超表面通过调节相位分布实现波束动态聚焦。DRL在此场景中的应用分为三阶段:

  • ??模型构建??:定义超表面单元相位调整范围为0-2π,状态空间包含用户空间分布和信道冲激响应;
  • ??策略训练??: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(DDPG)算法,在2000次训练周期内使波束增益提升12dB;
  • ??实时控制??:如图3.5所示,DRL生成的相位轮廓可同时覆盖5个空间分离用户,误码率降低至10??以下。

2. 多用户动态环境下的初始接入优化

针对毫米波初始接入的波束扫描耗时问题,文献提出基于DRL的码本压缩方法:

  • ??状态编码??:将256个波束码本映射为8维特征向量,降低动作空间维度;
  • ??奖励机制??:引入时间衰减因子α=0.95,优先奖励早期成功接入的用户;
  • ??性能验证??:在DeepMIMO数据集测试中,扫描时间从传统方法的48ms缩短至19ms,用户覆盖率保持98%。

3. RIS辅助的能效优化系统

可重构智能表面(RIS)与XL-MIMO的联合优化中,DRL实现三重突破:

  • ??硬件协同设计??:构建三阶段网络架构(相移网络+波束成形网络+天线选择网络),总功耗降低23dBm;
  • ??能效指标融合??:自定义损失函数整合EE(Energy Efficiency)和频谱效率,在1000天线配置下EE达到58.3bit/Joule;
  • ??近场效应补偿??:通过电磁场模拟生成训练数据,解决近场传播引起的空间非平稳性问题。

三、解决方案:如何克服DRL波束优化的技术瓶颈?

1. 高维动作空间压缩技术

针对大规模天线阵列(如1024单元),采用以下策略降低计算复杂度:

  • ??群稀疏正则化??:在代价函数中增加l?范数约束,关闭对系统贡献度低于阈值的天线;
  • ??分层强化学习??:将波束优化分解为粗调(10°精度)和细调(1°精度)两级策略,训练时间减少40%。

2. 在线学习与迁移学习结合

为应对用户移动导致的分布偏移:

  • ??增量训练机制??:保留5%的神经网络容量用于在线更新,支持每小时1次模型微调;
  • ??跨场景迁移??:在QuaDriGa信道模拟器中预训练基础模型,迁移至实际环境时仅需20%新数据即可达到90%性能。

3. 能效与感知精度平衡策略

通过多目标优化框架实现性能折衷:

  • ??帕累托前沿分析??:在CRLB(感知误差)与EE的二维空间中寻找最优解集;
  • ??动态权重调整??:根据业务需求实时调节奖励函数中通信与感知的权重比,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将CRLB权重提高至70%。

四、未来演进方向

  1. ??量子强化学习融合??:探索量子神经网络(QNN)在波束优化中的应用,解决传统DRL的局部最优问题;
  2. ??边缘计算协同??:将策略网络部署在基站边缘服务器,实现10μs级决策延迟;
  3. ??数字孪生验证平台??:构建包含10^6级信道样本的仿真环境,加速算法迭代周期。

深度强化学习正成为6G波束优化的核心技术范式,其在动态环境适应、多目标协同等方面的优势,将推动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向更高智能层级演进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