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社会 > 正文内容

不排水下沉法在流沙层的用技巧:防涌砂与泥浆套施工要点

社会2025-05-27 21:18:13

流沙层特性与施工挑战

在南京某跨江隧道工程中,施工团队发现流沙层含水量高达35%,渗透系数超过10^-4cm/s,常规排水法引发大规模涌砂导致沉井倾斜。这类地层中,??不排水下沉法通过维持井内外水位平衡??,形成静水压力抑制砂粒流动,成为关键解决方案。但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中实现稳定下沉?需重点解决三个核心矛盾:水位控制精度、泥浆套减阻效率、涌砂防控体系。


水位控制与泥浆套配置

??为什么井内水位必须高出外部1-2米??? 这是建立反向水压梯度的核心。如武汉地铁某沉井项目实测数据显示:当井内水位比外部低0.5米时,流砂涌入量达2m3/h;保持1.2米水位差后,涌砂量降至0.3m3/h。水位监测需采用双冗余系统——电子传感器与人工测绳同步校核,误差控制在±5cm。

??泥浆套如何实现双重防护??? 膨润土基泥浆需达到三项指标:粘度25-30秒(马氏漏斗)、比重1.15-1.20、静切力50-100Pa。浙江某污水处理厂工程采用"三明治结构":外层为含3%羧甲基纤维素的增粘层,中层为膨润土基浆液,内层添加0.5%聚丙烯酰胺形成润滑膜。该组合使侧摩阻力从120kPa降至25kPa,降幅达79%。


施工流程与设备选型

??抓斗与高压水枪如何协同作业??? 在合肥某深隧工程中,采用"抓斗主攻+水枪辅助"模式:

  1. 抓斗先行开挖中央区域形成锅底(深度1.5-2m)
  2. 水枪以15°倾角冲刷刃脚周边土体(压力2.5-3.0MPa)
  3. 泥浆泵同步抽排混合物(流量40m3/h)
    实测数据显示,该组合工效比纯机械法提升2.3倍。

??特殊装备创新应用??:上海某工程引入水下铰吸一体机,将合金铰刀与潜污泵集成,实现切削、冲散、抽排全流程自动化。穿透6.8m厚粉砂层时,日均下沉速度达0.8m,较传统工艺提速180%。


质量控制与纠偏措施

??如何预防刃脚悬空??? 建立"三区监测法":

  • 核心区(刃脚1m范围):激光位移计实时监测土体支撑状态
  • 过渡区(1-3m范围):孔隙水压计预警压力突变
  • 影响区(3m以外):倾斜仪捕捉地层位移趋势
    广州某项目应用该体系后,沉井偏斜率控制在0.08%以内。

??动态纠偏技术突破??:杭州湾某跨海大桥采用"气压调节+配重加载"复合纠偏:

  1. 高压注浆管在倾斜反侧注入速凝浆液(初凝时间20分钟)
  2. 配重水箱分级加载(单次增重不超过沉井自重的5%)
  3. 气龛系统调整局部气压分布
    成功将5.7cm/m的倾斜度修正至0.9cm/m。

特殊工况应对策略

??遇承压水层如何处理??? 苏州某地下管廊工程建立"三段式"防控:

  1. 上部3m采用双液注浆(水泥-水玻璃)形成止水帷幕
  2. 中部设置减压井(间距2.5m)分级释放水压
  3. 底部预留0.5m原状土作为天然隔水层
    该方案使日涌水量从120m3降至18m3。

??软硬交替地层施工??:重庆某矿山沉井采用"阶梯式泥浆套":

  • 软土层段:全环向泥浆套(厚度15cm)
  • 过渡层段:间隔式注浆(2m间距)
  • 硬岩层段:局部气幕辅助
    实现27m深沉井一次性贯通复合地层。

通过南京长江五桥等工程实践证明,??流沙层施工的本质是动态平衡艺术??。掌握水位-泥浆-设备的三角关系,建立实时反馈的智能控制系统,方能破解"沙水共生"的地质难题。未来发展方向在于将BIM模型与物联网监测深度融合,实现毫米级精度下沉控制。

搜索